Wing Tip Vortex?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Induced Drag!
誘導阻力(Induced Drag),又名為升力誘導阻力(Lift Induced Drag),顧名思義,誘導阻力與升力(Lift)關係親密,出雙入對,在飛行中必定會同時出現。此外,誘導阻力亦是飛行三大阻力之中重要的一份子,其份量於低速飛行(Low Speed Flying)時由其顯著。那麼誘導阻力是如何產生的呢?
另外,如果想知道飛行三大阻力入面其餘兩個阻力的話,歡迎參考Forum Principles of Flight Part的 "Types of Drag" and "Parasite Drag" Posts.

要知道誘導阻力如何產生,首先要知道升力產生的原理,簡單來說,當空氣流過翼剖面(Airfoil)時,翼剖面的上下會產生壓力差(Pressure Difference),因為空氣有從高壓到低壓流動的慣性(Tendency),而機翼(Wing)就正正利用這個慣性,阻擋空氣穿過翼剖面從而產生升力。
可是,在現實生活中,飛機的機翼並不是無限大,所以,在機翼的翼端(Wing Tip)及尾部(Trailing Edge),本來被機翼阻隔的下方高壓氣流與上方低壓氣流相遇,高速混合並形成漩渦(Vortex),他們分別被稱之為翼端漩渦(Wingtip Vortex)與尾部漩渦(Trailing Edge Vortex)。



這些漩渦的產生同時造成下沉氣流(Downwash),使到機翼周圍自由流動的氣流(Freestream Airflow)方向被改變,不再與飛機的飛行路徑(Flight Path)平行。被下沉氣流改變方向後的氣流稱之為有效氣流(Effective Airflow),而與有效氣流垂直的則是總反作用力(Total Reaction/Leff)。這個時候你會發現,原來機翼所產生的力,除了與相對氣流(Relative Airflow)垂直,向上延伸,供給飛機飛行所需的純升力(Pure Lift)之外,還有一個部份是向後延伸的,那就是誘導阻力,所以誘導阻力亦被稱之為升力的副產品(Byproduct)。
了解誘導阻力的成因後,就要了解飛行期間影響誘導阻力強度的因素,其實總括而言,影響誘導阻力強度的因素只有一個,就是翼端漩渦與尾部漩渦[下總稱為漩渦(Vortices)]所產生的下沉氣流之幅度。而漩渦及其下沉氣流之幅度就主要受到下列四個因素影響:
1)升力(Lift)
一般而言,升力越大,翼端漩渦與尾部漩渦亦都越大,所以如果飛機越重,需要越多升力去維持縱向水平飛行(Straight and Level Flight),或當飛機進行轉向(Banking)及 抬頭(Pitch Up)等操作(Maneuver)時,其誘導阻力亦相對較多。可是,即使升力維持穩定(Remain Constant),誘導阻力的強度亦會不一,原因正在下一個因素。
2)升力係數(Coefficient Lift)
如果你還記得“升力公式(Lift Equation)”的話,你就會知道升力係數,是一個決定升力大小的重要因素。而升力係數其實是撇除空速(Airspeed)影響後,一個衡量機翼上下壓力差的數字。剛剛提到,漩渦的產生是由於機翼上方與下方的高低壓氣流相遇,因此,漩渦的強度亦會受到壓力差的影響而改變。壓力差愈大強度愈大,壓力差越細強度越細。所以升力係數的大小就直接影響漩渦及誘導阻力的強弱。
在飛行期間,機師通常透過控制飛機的攻角(Angle of Attack),去改變其升力係數。在縱向水平飛行的時候,飛機需要的升力維持不變,所以當飛機速度越慢,需要的攻角亦都越大,攻角越大,漩渦越強,誘導阻力越大。相反如果飛機速度越快,需要的攻角減少,漩渦和誘導阻力亦隨之而會減弱。想知道更多有關空速和阻力的關係,歡迎閱讀Forum Principles of Flight Part的 "Drag VS Speed" Post.
3)機翼設計(Wing Design)
這個因素涉及比較多深奧的概念和空氣動力學(Aerodynamic)知識,所以有機會另開Post再說明。不過如果你知道任何可以減少誘導阻力的機翼設計,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^_^
4)地面效應(Ground Effect)
由於篇幅過長,請參考Forum Principles of Flight Part的 “Ground Effect" Post.
如果想睇多啲同類型嘅Post,記得唔好吝嗇係下面俾個Like/心心/❤️,今個Post可能比較複雜,有好多抽象概念,所以如果有任何問題/意見,歡迎係下面留言一齊討論~謝謝你~~
Elliptical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