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umn Rainy Night - Sea/Land Breeze?
昨日(2020年9月30日)晚上8時10分,香港天文台發出本年第二個黑色暴雨警告訊號,一道雷雨帶 (Thunderstorm/TS) 為本港廣泛地區帶來超過70毫米的雨量及狂風雷暴。或許你會想,正值秋季,受東北季候風(Northeast Monsoon)嘅影響,天氣理應清涼乾燥,為何會有如此一個雷雨帶形成?原因正正與海陸風(Sea/Land Breeze)有極大關係:
從以下的電腦風向圖像可以見到,大約在當日下午5時,一道深藍色的輻合帶(Convergence Zone)以及相關積雨雲(Cumulonimbus/CB)正在珠江口近深圳北部形成,該輻合帶就是日間潮濕的海風(Sea Breeze)與背景內陸的東北季候風相遇對流所產生,而輻合帶所在位置之氣溫正是最好的証明。至於海風及陸風嘅形成原因,請參考Forum Meteorology Part的 "Local Wind" Post.

及後該輻合帶更發展成類似颮線(Squall Line)組織結構,於黃昏後,內陸地面溫度下降,海風減弱,輻合帶受到東北季候風及陸風(Land Breeze)的影響,向南移動,並為本港帶來強降雨(Shower of Rain/SHRA)及陣風(Gust),這些都是對飛行不利的因素。問題時間,請問颮線以及相關之積雨雲會對飛行構成甚麼影響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,或者邀請你的朋友作答。

值得留意的是,當輻合雷雨帶影響香港及珠三角地區(深圳,澳門,珠海)期間,廣州的天氣大致穩定。作為飛機師,當原定目的地(Filed Destination)受到天氣影響而導致延誤(Delay)嘅情況發生,就有需要考慮飛機上的剩餘油量(Remaining Fuel),及根據情況選擇轉飛備降機場(Divert to Alternate Aerodrome),而其中一個選擇備降機場嘅條件,就是天氣因素。
以下是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早上8時至下午11時所錄得之天氣雷達影像,如果希望集中了解輻合雷雨帶的形成經過,發展過程及移動路徑,建議由下午3時(影片大概第11秒位置)開始觀察。
2020年9月30日的黑色暴雨 - FACEBOOK地下天文台台長
此外,如果想對香港秋季的氣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,可以花幾分鐘時間觀看由香港天文台Youtube頻道製作的氣象冷知識短片,同時亦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,留低你的問題或者對呢個現像以及佢對飛行/機場運作影響嘅睇法,多謝。
2019年11月11日「秋風 • 夜雨」- YOUTUBE香港天文台